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必須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道理、學理、哲理,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由全國政協(xié)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持編撰的《歷史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100講》(以下簡稱《100講》)于2024年3月出版。不言而喻,《100講》的出版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一件要事,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攻克的難事,也是事關中華民族史研究、中華文明史研究的一件大事,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與實踐學科建設的一件喜事。
總體看,《100講》立足中國歷史實際,選取了具體的史觀、史論、人物、事件、制度、經(jīng)濟、社會、文化、藝術、思想、歷史書寫(敘事)等,聚焦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時代性、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采取史論結合的方式講故事。該書講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fā)展中的關鍵時刻,講出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講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文化認同蘊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講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自信。
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興起看,《100講》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對今后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專題化、精細化將發(fā)揮示范性的引領。
《100講》致力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史料體系。從史料角度看,該書運用的史料涉及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社會經(jīng)濟史、民族關系史、文化史、邊疆史、歷史敘事史、中外關系史、近現(xiàn)代中國革命史、藝術史、物質文化史、人物史、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等。盡管史料種類不同,但“大一統(tǒng)”歷史方向一以貫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脈絡始終清晰;各區(qū)域間經(jīng)濟上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從未間歇;各民族共御外辱、同仇敵愾的歷史自覺始終堅定;各民族共同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歷史主動從未懈怠。除部分史論外,值得一提是,該書的內容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
《100講》致力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這一話語體系主要包括國家統(tǒng)一的話語、中華文化認同的話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話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話語、民族平等團結的話語、邊疆治理的話語、愛國主義的話語等。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話語的生成明顯是立足于中國歷史實際的。同時,在具體闡述中,作者們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觀,始終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體,始終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發(fā)展趨勢來觀照,成功跳出了割裂歷史、離間民族、煽動分裂、肢解中國的話語陷阱。
《100講》致力于開創(chuàng)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敘事的新方案。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歷史敘事有悠久的傳統(tǒng)。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史整體敘事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純理論的表述,側重闡述中華民族的概念和范疇、中華民族人口和結構、中華民族的構成和特征等;另一種是純歷史表述,側重闡述中華民族起源、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發(fā)展史、海外華人華僑史等。這兩種敘事模式均有不足,前者忽視中華民族內部多元動態(tài)的歷史經(jīng)驗和歷史闡釋;后者盡管接納了多元民族的歷史表述,卻忽視了多元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呈現(xiàn)。與以往的歷史敘事不同,《100講》用了很多篇幅來講各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開啟了三交史歷史敘事的新方案。同時,“講故事”的表達方式也是一個適于向社會普及的有效方式。
白壽彝先生告訴我們,歷史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教育工具。學歷史,固然要了解過去,但了解過去是為了解釋現(xiàn)在、觀察未來。歷史前途的教育,要引導年輕一代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要讓他們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他們懂得治亂興衰,培養(yǎng)他們的政治興趣,關心當前政治形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堅持系統(tǒng)觀念,在黨的全面領導之下,強化宣傳教育,促進民族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形成工作合力。我們要通過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fā)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要從實際出發(fā),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進而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yōu)越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5年3月5日第8版,作者哈正利系大連民族大學二級教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