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成,別名白瑪曲扎,男,漢族,青海樂都人,1942年11月生。1960年5月參加工作,曾在青海樂都縣任中學教師。1967年藏語文專業(yè)畢業(yè),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從事教學等工作11年。1982年西北民族大學古藏文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在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社科研究工作,先后為副研究員、研究員,歷任民族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社科院副院長,青海省人大第八、九屆常委。2003年元月選任青海省第九屆政協(xié)委員會副主席、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參事、青海省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副會長、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顧問、災后重建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青海省政協(xié)咨政,中國民族學學會、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等會理事等,青海大學、青海師大、青海民大、青海省委黨校、西北民大等高校特邀教授,先后任數(shù)十個文化學術(shù)單位顧問。2009年6月退休?,F(xiàn)任青海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
長期從事藏族史、藏傳佛教、民族宗教理論與問題研究,撰寫過大量有一定學術(shù)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的專著、理論文章,并譯注藏文古籍多部,為繼承、弘揚藏族傳統(tǒng)文化和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先后主持完成《藏族地區(qū)社會歷史及佛教寺院調(diào)查研究》(國家“七五”期間重點課題)《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藏傳佛教寧瑪派和薩迦派概論》《漢藏民族關系史》等國家社科規(guī)劃資金項目以及《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河湟佛道文化》等多項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研究,出版書籍21部(含合作),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160余篇,另參與10余部書的撰寫工作,總成果量約600萬字,有15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獨立完成的《青海佛教史》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三等獎,合作完成的《漢藏民族關系史》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專著《覺囊派通論》和論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另有省級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6項。1990年12月被評為青海省優(yōu)秀專家,1992年11月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元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蒲文成先生主要在下面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藏族史研究。曾致力于吐蕃史、青海藏族史和西藏史的研究,特別對于吐蕃歷史年代、宋元青海藏族史、明清王朝對藏區(qū)的施政、漢藏民族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致力尤多。主要成果有《漢藏民族關系史》等專著和《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關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歷史年代的分歧》《試談雍正癸卯之亂的歷史淵源》《對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質(zhì)疑》《第三世達賴喇嘛來青?;顒忧闆r述要》《從清朝與七世達賴的關系看清朝對西藏的施政》《試論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從藏族歷史看西藏與祖國內(nèi)地的關系》《淺談青海民族的形成與融合》等。
二、宗教文化研究。多年深入藏區(qū),調(diào)查研究青海等地藏傳佛教的歷史、現(xiàn)狀、活佛系統(tǒng)、宗教活動、寺院狀況、教義教規(guī)、重要人物、修持方法等,曾主編出版《甘青藏傳佛教寺院》,合作編寫了《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鑒》《塔爾寺概況》《青海寺廟塔窟》等專著,發(fā)表了《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寧瑪派的民間信仰》《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概述》《文都寺簡述》《青海蒙古族寺院》等以及有關教派傳播的系列論文。在此基礎上,寫成《覺囊派通論》《藏密溯源》《青海佛教史》《河湟佛道文化》等專著。研究宗教人物方面,系列文章有《青海駐京呼圖克圖述略》《宗喀巴生平紀略》《佑寧寺的王佛與五世王佛的佑寧寺志》《松巴堪布益希班覺及其佛教史名著如意寶樹史》《寧瑪派高僧隆欽然絳大師》《當代著名藏學家才旦夏茸活佛》等,并為多書撰寫數(shù)十位人物傳略。宗教教義、修持方式研究方面,曾發(fā)表《關于藏傳佛教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的幾個問題》《淺談宗喀巴大師的顯密學修次第》《寧瑪派教法概論》、《大圓滿法概說》、《脫噶修持法概述》、《覺囊派教法淵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傳播》、《經(jīng)幡源流芻議》、《頗瓦法概述》《宗喀巴大師與卻藏活佛系統(tǒng)》《扎藏寺與車臣諾們汗》等。
三、現(xiàn)實問題研究。以藏傳佛教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宗教理論和政策、宗教與社會相適應、維護社會穩(wěn)定、預測宗教發(fā)展趨勢、和諧民族關系、減輕信教群眾的宗教開支負擔等一系列問題,發(fā)表有《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藏傳佛教及其社會影響》《多加鄉(xiāng)的民間宗教活動》《淺談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現(xiàn)狀分析》《歷史進程中的藏傳佛教》《藏族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與藏區(qū)社會進步》《正確認識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關于統(tǒng)籌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考》《試論青海的戰(zhàn)略地位》《淺論文化的繼承吸收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促進我國民族關系和諧的幾點思考》《藏傳佛教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基礎條件》等學術(shù)論文,并出版專著《漢藏民族關系史》、《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四、藏文古籍譯注。除漢譯大量藏傳佛教文獻資料外,譯注出版了《七世達賴喇嘛傳》《王佛佑寧寺志》《松巴佛教史》(合譯)《布頓佛教史》《白史》《羅熱噶巴寺志》等藏文佛教史名著、人物傳記和寺院志,并將拉薩大昭寺的祈愿活動、藏鈴的鑄造方法等由英文譯為漢文。在翻譯實踐中探索翻譯技巧和規(guī)律,發(fā)表有《漢譯藏文文獻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
此外,多年扶掖后賢、培養(yǎng)人才,撰寫序言、評論等數(shù)十篇,多體現(xiàn)有他的學術(shù)思想和研究成果。在科研之余,他對人大、政協(xié)、政府參事等工作盡職盡責,積極為推動我省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多年來,參與有關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就業(yè)、民生、新農(nóng)村建設、特色農(nóng)業(yè)等多領域的調(diào)研和視察,乃至不顧年邁,數(shù)往玉樹災區(qū)調(diào)查,均提出過不少有分量、有見解、可操作的意見建議。
一、著作
(一)著、編
1.《藏文古體詩格舉例匯編》(合編),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年。
2.《塔爾寺概況》(合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甘青藏傳佛教寺院》(主編,主要撰寫者),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6年第3次印刷。
4.1《覺囊派通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003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再版。
5.《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明鑒》(副主編),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年。
6.《青海百科大辭典》(副主編),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1994年。
7.《七世達賴喇嘛年譜》,輯入《歷輩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年譜》,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8.《青海寺廟塔窟》(副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藏密溯源—藏傳佛教寧瑪派》(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
12.《漢藏民族關系史》(合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河湟佛道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藏密祖師蓮花生》(合作),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年。
15.《中國藏傳佛教寺院大系.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主編),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年。
(二)譯著
1.《宗派源流簡史》(藏譯漢),內(nèi)蒙古社科院內(nèi)部印,1984年。
2.《七世達賴喇嘛傳》,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2006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再版。
3.《王佛佑寧寺志譯注》,收入《佑寧寺志(三種)》,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如意寶樹史》(合譯),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2013年再版,更名為《松巴佛教史》。
5.《白史》,臺灣大千出版社,2006年。
6.《布頓佛教史》,臺灣大千出版社,2006年。2007年甘肅民族出版社再版。
7.《羅熱噶巴寺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7年。
8.《松巴佛教史》(《如意寶樹史》修訂本),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年。
(三)參與撰寫書目
1.《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內(nèi)部印行,1983年,。
2.《青海掠影》,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
3.《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學苑出版社,1990年。
4.《青海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5.《鄧小平民族理論與實踐》,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
7.《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8.《青海省志.人物志》,黃山書社出版,2001年。
9.《藏族大辭典》,,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鏡鑒——青海民族工作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回顧》,副主編,內(nèi)部出版,2007年。
11.《河湟文明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
12.《河湟歷史文化通覽》,,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13.《西寧故事》,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二、論文
(一)歷史研究
1.《松贊干布生卒年考》,《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
2.《關于西藏佛教前后弘期歷史年代分歧》,《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
3.《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赤松德贊》《赤祖德贊》,《西北民族歷史人物選介》,西北民族學院內(nèi)部印刷,1983年。
4.《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第2、3期。
5.《試談雍正癸卯之亂的歷史淵源》,《西藏研究》1985年第1期,輯入《藏族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歷史研究文摘》。
6.《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 》,《青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4期,人大資料中心《無神論宗教》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轉(zhuǎn)載。
7.《松贊干布生卒年代考》(藏文),《章恰爾》1986年第4期。
8.《對羅卜藏丹津事件中幾個問題的質(zhì)疑》,《青海史志研究》1987年第1、2期。
9.《清代以來西藏的第巴、藏王及攝政》,《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10.《芒松等四贊普生卒年考》(藏文),《章恰爾》1987年第3期。
11.《第三世達賴喇嘛來青?;顒忧闆r述要》,《藏族史論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12.《從清朝與七世達賴喇嘛的關系看清朝對西藏的施政》,《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13.《試談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 《藏學研究論叢》第一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從藏族族源看法漢藏民族關系》,《安多研究》第1輯,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
15.《宋代河湟開發(fā)述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6.《漢藏民間文化交流述要》,《青海文化》2006年第4期、《河湟》2006年第5—6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7.《從藏族歷史看西藏與祖國內(nèi)地的關系》,《青海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18.《試論吐谷渾在我國民族融合中的歷史作用》,《中國土族》2010年冬季號。
19.《吐谷渾研究三題》,《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中共都蘭縣委編《吐谷渾與絲綢南路文化研討會文集》,易名《有關吐谷渾的議題三則》,內(nèi)部印刷。
20.《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基礎條件》,青海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主編《青海省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jié)進步先進區(qū)的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21.《淺談青海各民族的形成與融合》,《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二)宗教探索
1.《宗喀巴生平紀略》,輯入《青海藏學論文集》(一),內(nèi)部印行,1983年。
2.《佑寧寺的王佛和五世王佛的<佑寧寺志>》,《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輯入《青海藏學論文集》(二)。
3.《關于藏傳佛教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參考》1985年第18期。
4.《西納家族、西納喇嘛和塔爾寺的西納活佛》(合作),1985年《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
5.《塔爾寺的主要法會和法會上的跳欠活動》,《民族民間舞蹈研究》1985年第2期,輯入《文藝研究資料》第1輯、《舞蹈藝術(shù)》第31輯。
6.《藏傳佛教寧瑪派在青海的傳播概況》,《社會科學參考》1988年第3期。
7.《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思考、探索、對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七世達賴喇嘛年譜》,《甘肅民族研究》1988年第3、4期。
9.《藏傳佛教格魯派在青海地區(qū)的傳播》,《社會科學參考》1988年第18期。
10.《青海的蒙古族寺院》,《青海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
11.《青海藏傳佛教寺院》(一)、(二)、(三)、(四),《社會科學參考》1990年第7、8、9、10期。
12.《塔爾寺》《佑寧寺》《根敦群佩》《宗喀巴》,《青海掠影》,人民日報出版社,1990年。
13.《青海藏傳佛教寺院概述》,《青海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14.《噶舉派在青海的傳播與現(xiàn)狀》(合作),《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15.《覺囊派教法淵源及其在西藏的早期傳播》,《社會科學參考》1991年第2期。
16.《文都寺簡述》,《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
17.《松巴堪布益希班覺及其佛教史》,《民族古籍》1991年第2期。
18.《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黨的旗幟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淺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青海民族問題論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多加鄉(xiāng)的民間宗教活動》,《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21.《青海蒙古族及其寺院》,《藏學論叢》第二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22.《青海駐京呼圖克圖述略》,《安多研究》1993年第1期。
23.《淺談宗喀巴大師的顯密學修次第》,《廣東佛教》1994年第1、2期。
24.《藏傳佛教及其社會影響》(合作),《青海藏族自治地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5.《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合作),《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
26.《當代著名藏學家才旦夏茸活佛》,《臺州佛教》1995年第11期。
27.《寧瑪派的九乘教法及其早期傳播》,《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28.《寧瑪派高僧隆欽然絳大師》,《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29.《脫噶修持法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30.《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臺灣《宗教哲學》1998年第三卷第四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轉(zhuǎn)載。
31.《大圓滿法概說》,《中國藏學》1998年第2期,《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轉(zhuǎn)載。
32.《經(jīng)幡源流芻議》(合作),1998年《青海社會科學》第5期。
33.《頗瓦法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34.《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的歷史變遷》,《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河湟》第2期。王承喜主編《昆侖文化論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35.《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佛教密宗經(jīng)典翻譯家毗盧遮那》《吐蕃名王赤祖德贊》《明初藏區(qū)三大法王》《薩迦派學者仁達瓦.循奴洛哲》《哲蚌寺創(chuàng)建者絳央?yún)s杰》《一世達賴喇嘛根敦朱巴》《章嘉.羅桑巴丹丹丕鐘麥》,輯入《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6.《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調(diào)研報告),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2000年12月通過鑒定。
37.《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38.《寧瑪派的民間信仰》,《中國藏學》2001年第3期。
39.《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變遷》,《昆侖文薈》2001年第5期?!独鑫幕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以史為鑒,重視民族宗教工作,維護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青海地方志通訊》2001年第12期。
41.《膽巴》《桑哥》《頓珠仁欽》《宗喀巴.羅桑扎巴》《土觀.阿旺卻吉嘉措》《章嘉.若貝多杰》《夏嘎巴.措周讓卓》《夏日倉.洛桑成列隆多嘉措》等,《青海省志.人物志》,黃山書社,2001年9月。
42.《藏族信仰文化的歷史變遷與藏區(qū)社會進步》,《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3.《青海的民族宗教及管理工作現(xiàn)狀分析》,《青海研究報告》2002年第5期,《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44.《寧瑪派教法概說》,(署名白瑪曲扎),《青海藏族》2003年第1、2期,2005年第1期。
45.《古教遺珠,浮生事未盡》,《亞洲旅游.青海專輯》2004年。
46.《宗喀巴與藏傳佛教》,《文史知識》2006年第2期。
47.《佛學泰斗,愛國高僧——喜饒嘉措大師》,《西海都市報》2006年11月30日,《河湟》2007年第4期轉(zhuǎn)載。
48.《紅燭春蠶,情系后學——回憶導師才旦夏茸教授》,《西海都市報》2006年12月7日,《河湟》2007年第5期轉(zhuǎn)載。
49.《愛國愛教,萬古師表——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河湟》2007年第2期。
50.《對我省民族宗教工作的幾點思考》,載《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9年第4期轉(zhuǎn)載。
51.《佛道教義概說》,《河湟》2009年第6、7期。
52.《緬懷班禪大師,倡導人間佛教》,《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0年第2期。
53.《藏傳佛教及其教派》,《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0年第4期。
54.《愛國名僧才旦夏茸》,《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0年第6期。
55.《正確認識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1年第4、5期。
56.《東科爾活佛系統(tǒng)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北漸蒙古地區(qū)》,《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57.《藏傳佛教格魯派北漸蒙古地區(qū)的橋頭堡》,《河湟》2011年第1期。
58.《有關藏傳佛教的幾個問題》,《安多研究》第六、七、八輯,甘肅民族出版社,2011年。
59.《宗喀巴大師與卻藏活佛系統(tǒng)》,《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60.《珍惜生命是佛教的基本原則之一》,《青海日報》2012年3月28日。
61.《持戒學修是佛教對僧人的根本要求》,《河湟》2013年第3期。
62.《扎藏寺與車臣諾們汗》,《中國藏學》2013年第1期。
63.《蓮花生大師其人其事》,《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64.《湟源縣藏傳佛教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fā)》,《群文天地》2013年第7期。
65.《藏傳佛教的生態(tài)倫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安多研究》第十輯,甘肅民族出版社,2013年?!逗愉摇?014年第3期轉(zhuǎn)載。
66.《一代大師——喜饒嘉措》,《金色廣場》2014年第3期。
67.《古教遺珠,光彩奪目——簡論玉樹地區(qū)藏傳佛教的特色》,《群文天地》2014年第4期,羅桑開珠、昂文格來主編的《玉樹文化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6月。
68.《青海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民族宗教文化基礎》,《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綜合》2014年8月12日。
69.《全球視域下的藏傳佛教》,《安多研究》第十一輯,甘肅民族出版社,2014年。
70.《回憶導師才旦夏茸先生》,《中國藏學》2015年第4期。
71.《宗喀巴大師及其親傳弟子在青海的活動》,收入青海民族大學宗喀巴研究院《2015年首屆宗喀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甘肅民族出版社,2016年7月。
72.《廣惠寺存九世班禪賜給先靈佛的錦幛考釋》,《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73.《河湟蒙古族古剎扎藏寺》,《中國土族》2016年第2期。
74.《普賢行愿品漢藏譯本異同考釋》,《中國藏學》2016年第4期。
75.《緬懷大師,紹繼傳統(tǒng)——紀念十世班禪大師圓寂28周年》,《群文天地》2017年第1期。
(三)其他文章
1.《漢譯藏文文獻中的幾個問題》,《民族譯壇》1988年第4期。
2.《我們從事科研工作的幾點感受》,輯入《社會科學研究及管理工作經(jīng)驗文集》(內(nèi)部印行),1992年。
3.《青海社科院民族宗教研究所主要科研工作和成績》,《中國民族研究年鑒》,民族出版社,1998年。
4.《淺談黨外領導干部的思想修養(yǎng)》,《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1999年第1期。
5.《對振興青海民族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意義及其有關問題的思考》,《青海藏族》1999年第2期。
6.《感言與寄語》,《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7.《“九五”期間青海民族研究情況概述》(署名白瑪曲扎),《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報刊中心全文轉(zhuǎn)載。
8.《鄧小平新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的時代特征》,《攀登》2000年第2期。
9.《淺談文化的繼承吸收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海學刊》2001年第5期。
10.《人大工作與以德治國》,《青海人大》2001年第5期。
11.《試論青海的戰(zhàn)略地位》,《青海人大》2002年第2期。
12.《我的藏學研究生涯》, 《青海文史資料選輯》2002年第31輯,并輯入《委員風采》,2003年內(nèi)部出版。
13.《青藏高原牧區(qū)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考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保護》2005年第2期。
14.《加快社會事業(yè)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新型農(nóng)牧民——我省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新牧區(qū)建設情況調(diào)查》,載《青海學刊》2006年第3期、《青海政協(xié)》2006年第5期。
15.《漢藏民間文化交流述要》,《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6.《文化底蘊深厚的青?!?,《西海都市報》2007年1月11日。
17.《生命不息,研究不止——記藏學家吳均先生》,《河湟》2008年第2期。
18.《憶往昔歲月,談點滴感受》,《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紀念文集》,2008年。
19.《我藏學研究生涯的起點》,《青海民族大學校慶專版》2009年5月31日。
20.《一次難忘的考察活動》,《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9年第6期。
21.《在嚴防“非典”的日子里》,《青海政協(xié)》2009年特刊。
22.《絢麗的河湟寺觀建筑藝術(shù)》,《青海旅游》2010年第1期。
23.《夢幻江源寫大美》,《西海都市報》2010年7月29日。
24.《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25.《博挹群言,永為學海舟》,《青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26.《職業(yè)教育談片》,《技能與未來》2010年。
27.《對提高我省設施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思考》,青海省知識分子聯(lián)誼會委托課題,2011年通過評審。
28.《高揚團結(jié)民主的旗幟》,《青海政協(xié)通訊.50周年專輯》,內(nèi)部印行,2012年,。
29.《我的退休生活》,紀念干部離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征文獲獎文章,載《河湟》2012年第5期。青海省老干部活動中心所辦《活動月報》2013年第3期收錄。
30.《繼承創(chuàng)新,探索深化,爭取格薩爾研究新成就》,《格薩爾研究》2012年第1期。
31.《愿<青海湖.自然人文>雜志更好地成為宣傳的窗口、匯智的平臺》,載《青海湖.自然人文》2012年雜志第2期。
32.《旅臺觀感札記》,《河湟》2013年第3期,《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
33.《對促進我國民族關系和諧的幾點思考》,《今日柴達木》,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年10月。
34.《高山花迷燈——一種古老獨特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河湟》2014年第4期。
35.《青海老字號認定、保護和促進發(fā)展研究》(合作),青海省商務廳委托研究課題,2014年通過鑒定。
36.《我眼中的青海人》,《青海日報》2015年4月24日,《河湟》2015年第1期。
37.《淺談河湟文化地域特征》,《湟水人》2015年第2期。
38.《讀書與人生》,《青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2015年第2期。
39.《佛教與養(yǎng)生》,《金色廣場》2010年。
(四)政策建議
1.《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進一步重視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干部》,《青海人大》1995年第2期。
2.《加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青海學刊》1996年第4期。
3.《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進一步做好人大工作》,《青海人大》1999年第5期。
4.《做好東部農(nóng)區(qū)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幾點思考》,《青海人大》2000年第2期。
5.《做好宗教立法工作淺議》,《青海人大》2000年第3期。
6.《認真做好宗教工作,切實維護社會穩(wěn)定》(合作),《青海學刊》2001年第2期。
7.《對青海標志性文化名稱的思考》, 《地情研究》2005年第2期。
8.《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與共和盆地開發(fā)》,《青海政協(xié)通訊》2005年第7期?!肚嗪Uf(xié)與經(jīng)濟發(fā)展》,青海人民出版社。
9.《關于盡快恢復南禪寺名稱的建議》,《青海政協(xié)》2006年第3期。
10.《應高度重視湟水流域生態(tài)治理》,全國政協(xié)人口資源環(huán)境委員會辦公室編《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言集》,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年2月。
11.《對玉樹重建工作的幾點想法》,《青海藏族》2010年第1期。
12.《做好我省民族宗教領域社會管理工作的幾點建議》,內(nèi)部提供。
(五)序文書評
1.《突出特色,反映青?!喸u<青海百科全書>的民族特色》,《青海日報》1999年9月11日。
2.《一部功在當代、惠及后人的傳世之作——評<青海通史>》,《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3.星全成、馬連龍著《藏族社會制度研究》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
4.《循名責實,古為今用——評李文實先生的<西陲故地與羌藏文化>》,《青海日報》2001年12月9日。
5.李鐘霖等著《藏族格言文化鑒賞》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
6.《赭墨集——喇秉德學術(shù)論文選》序,民族出版社,2005年。
7.馬德勝、曹婭麗著《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序,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5年。《文壇瞭望》2006年夏季號轉(zhuǎn)載,文藝報2007年6月21日轉(zhuǎn)載,題為《一項值得稱頌的研究成果——讀<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與研究>》。
8.何峰主編《藏族生態(tài)文化》序,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
9.吳惠然《筆耕集》序,(內(nèi)部印行),2006年。
10.白爾.尼瑪增.阿旺勒雪嘉措著《佑寧寺續(xù)志》序,(內(nèi)部印行),2006年。
11.班瑪縣政府編《紅軍走過的地方》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吳均先生文集》代序,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
13.拉科.益西多杰編譯《藏傳佛教高僧傳》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吳引水編著《中國歷代名僧傳略》序。
15.《做人真諦,成功奧秘》——張建青著《陽光心語》序,遠方出版社,2010年5月。
16.《一部研究清朝邊政史的力作》,星全成、陳柏平著《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系統(tǒng)與清朝治理蒙藏方略》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17.《讓“藏地詩頌”更放異彩》——曹婭麗、劉志群、阿旺旦增著《藏地詩頌——青藏高原藏戲遺產(chǎn)保護與研究》序,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年12月。
18.《一部科學解讀塔爾寺與周邊民族關系的新作》,張海云著《貢本與貢本措周》序,民族出版社,2012年2月。
19.李華旦攝影著作序。
20.《高廟鎮(zhèn)志》序。
21.郎天祥編著《老鴉城史話》序。
22.邸平偉著《青藏鐵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以西寧至格爾木段沿線及周邊為例》序,民族出版社,2012年12月。2014年9月再版。
23. 《為土地和生命抒寫最美書卷》,李永新主編《海東情》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24.《重建家園,更快發(fā)展》,喬正孝主編《新家園——對玉樹災后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的研究》序,民族出版社,2013年3月。
25. 《藏族歷史文化的藝術(shù)展現(xiàn)》,簡介宗哲拉杰主編《藏族彩繪唐卡藝術(shù)》,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
26.穆赤.云登嘉措著《藏區(qū)穩(wěn)定與發(fā)展問題研究——以青海藏區(qū)為主要視角》序,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27.次成巴德編《旅游業(yè)務手冊》序。
28.尼瑪編著《格魯派之蒙古族高僧大德》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9.《人民渴望精湛的醫(yī)術(shù)和醫(yī)德的回歸》,張建青著《陽光思語》序,2015年,,
30. 《認識青海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祁永壽、李曉云、李秋梅編著《青海文化概觀》序,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年。
31.《寶庫擷英,光華霞蔚》,曹生淵攝影集《青海藏傳佛教文化》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17年。
32.《往事猶在目,悠悠果洛情》,賀北海《果洛隨感集》序,青海民族出版社,2015年。
33. 《一代名僧,再展風姿》,吳維仁、張芳蘭創(chuàng)作的文學劇本《宗喀巴大師》序,甘肅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
34.《尋根青海文化,展示藝術(shù)風采》,馬桂花《尋根記憶》序,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35.《河湟英才,書刻名家》,巨積文《書法篆刻詩文集》序,2016年,,
(六)譯文
1.《曼蘭木法會---西藏的祈愿節(jié)》(英譯漢),《社會科學參考》1983年第16期。
2.《西寧東科爾寺和東科爾活佛》(藏譯漢),《西北民族文叢》1985年第1期。
3.《藏鈴鑄造法》(英譯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4.《喀的喀寺院的宗喀巴大師圣像》(藏譯漢),《西藏研究》1987年第3期。
5.《印度外道諸派》(藏譯漢),《世界宗教研究資料》1991年第2期。
三、承擔過的主要項目
國家社科規(guī)劃資金項目:
1.《藏族地區(qū)社會歷史及佛教寺院調(diào)查研究》(國家“七五”期間重點課題)
2.《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3.《藏傳佛教寧瑪派和薩迦派概論》
4.《漢藏民族關系史研究》
青海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
1.《影響我省藏族聚居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一些宗教問題及其對策建議》
2.《河湟佛道文化研究》
其他項目:
有《青海老字號認定、保護和促進發(fā)展研究》等,從略。
四、獲獎情況
1.《十世班禪大師的愛國思想》(主持完成),1996年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2.《青海佛教史》2006年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三等獎;
3.《漢藏民族關系史》(合作),2009年獲青海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4.專著《覺囊派通論》、論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生卒年考》《藏傳佛教進步人士在我國民族關系史上的積極作用》《藏傳佛教與青海藏區(qū)社會穩(wěn)定問題研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問題的一些再認識》《再論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5.專著《甘青藏傳佛教寺院》《青藏高原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青海佛教史》、論文《試論十八世紀中葉西藏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青海是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發(fā)展的重要源頭》獲青海省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6.《寧瑪派大圓滿法概說》,2004年被美國柯爾比科學文化信息中心評為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獲選進入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路的全球信息網(wǎng),以事世界性介紹;
另,《塔爾寺概況》《愛國愛教,萬古師表》《經(jīng)幡源流芻議》(合作)《漢藏民間文化交流述要》《關于籌建卡約文化館的提案》《對我省設施農(nóng)業(yè)的調(diào)查與思考》《我的退休生活》《佛教與養(yǎng)生》等獲得其他各類獎項。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